你的位置: 新宝会员 > 新宝体育 > 丝路古调600余年 甘肃民勤曲子戏“活态”传承
热点资讯

丝路古调600余年 甘肃民勤曲子戏“活态”传承

发布日期:2024-03-04 15:15    点击次数:158

原标题:丝路古调600余年 甘肃民勤曲子戏“活态”传承

中新网兰州7月12日电(马爱彬)唱的唱、拉的拉、弹的弹,一东说念主演唱,数东说念主帮腔……7月上旬,在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曲子戏传习所内相称吵杂,身着彩绣鲜衣的艺东说念主们围坐成一圈,手合手多样丝竹乐器自弹自唱。跟着一声韵味完满的戏腔响起,民勤曲子戏市级代表性传承东说念主潘红莲步轻摇,走上台来,忽如间水袖甩将开来,衣袖摆动,似有无数花瓣飘晃漂泊的凌空而下,晃动曳曳,牵着缕缕千里香。

“在曲子戏舞台上,一歌一舞,齐有礼貌。一翻一扑,不离程式。”潘红先容说,民勤曲子戏饰演带有地蹦子社火秧歌特点,男角唱时连蹦带跳,跳得欢,滑稽当然;女角善用彩扇、手帕、水袖作念戏,唱时摇扭捏摆,走的飘,俊好意思洒脱。

潘红说,彩扇功、手帕功、十字步、碎步、蹉步、抖肩、顶灯、僬侥功等都是民勤曲子戏的代表性饰演手段。服装交融了边塞民族特点,化妆专有,花旦常戴“古装楼”发式,线尾子头饰后垂玄色丝绦,长可及地,持重洒脱是其一大特点。

民勤县地处石羊河流域下流,是河西走廊上一块被沙漠三面包围的蹙迫绿洲,南接历史文假名城武威,为我国最晚的含有彩陶的古文化——“沙井文化”的率先发现地,素有“东说念主居长城除外,文在诸夏之先”的好意思誉,因“俗朴风淳,东说念主民辛勤”而得名。

发祥于明初的民勤曲子戏古称“镇番小曲戏”,历程600多年的传承演唱,不停交融南北各地民歌、小曲的优秀元素,大批模仿场地小戏、二东说念主台的饰演手段,酿成了兼具“北风南韵”的剧种特点,体现专有性和交融性艺术特征。

“民勤县寥落的地舆位置和当然生态环境,一批民勤东说念主向外转移,也使得民勤曲子戏伴跟着大批外侨,向外流传,对甘肃河西地区曲子戏和新疆曲子戏的酿成发展产生了平淡而深刻的影响。”民勤县文化馆馆长樊泽民说,民勤曲子戏兼具朔方小曲的悲惨刚健与南边小曲的柔好意思俏丽,集民间音乐、跳舞、好意思术、文体等诸多元素于寂然,是西北场地戏曲的“活化石”,深入沟通丝绸之路沿线文化遗存的窗口。

连年来,该县存身“文化佳构”定位,平稳成立非遗保护见东说念办法物见生存的理念,坚合手念念想精粹、艺术深通、制作邃密相调和,加大曲子戏保护传承力度,通过“非遗+”模式,找准与当代社会相契合的模式与本体,持续上风资源,培优推优,活力再现曲子戏关于推崇优秀说念德价值、培厚社区文化积淀、涵育良好俗例习俗等方面作用,《修路》《喜盈门》《致富路上带头东说念主》等一批经多年打造查验、反馈社会履行生存、具有浓郁地域特点的艺术佳构登上舞台,在甘肃省乃至寰球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同期,该县将曲子戏献技纳入各人文化办事边界,摄取政府购买、各人免费看戏的模式,实行文化惠民献技,送戏下乡,送戏进社区、进广场、进校园,涵养戏曲文化的下层不雅众群体。并积极股东文化疏导举止,通过多样文化艺术节、大型节日仪式,开展疏导调演、展演举止,将室内举止移动到室外,从固定式诊疗为“流动式”,不停拓展献技空间,使戏曲深入东说念主心。

“戏曲‘破圈’要加强戏曲艺术与不雅众之间的黏性,让戏曲走进各人的日常生存。”樊泽民说,在接受传统唱腔的基础上,民勤曲子戏服从剧种特点,在创编新时期故事和剧情时坚合手古曲新唱,“活态”传承,并通过经典剧目数字音像化与云传播等多种方式存续经典,让民勤曲子戏“活化石”重焕光彩。

据悉,民勤曲子戏剧目丰富专有,知说念戏名的有460多种。2008年,被甘肃省东说念主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甘肃省非物资文化遗产代表性模样,202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国度级非物资文化遗产代表性模样。



----------------------------------